TOPCon进一步升级需增加额外设备、工艺,BC性价比或更高
LECO(激光辅助烧结)技术应用以后,TOPCon效率得到大幅提升,目前普遍可以实现25%以上电池转换效率。但是TOPCon在2024 年下半年以来技术进步明显放缓。TOPCon进一步提效需要叠加额外技术,增加工艺步骤,新增设备投入。
➢ 晶科能源Tiger Neo 3.0产品导入0BB、MAX、HCP等技术。
➢ 天合光能发布i-TOPCon Ultra技术,将应用全钝化接触、抑制光学寄生吸收、超细栅线等技术。
➢ 晶澳科技DeepBlue 5.0技术采用了超低氧硅片、超高开路电压电池、超高效组件等技术。
➢ 通威股份TNC 2.0采用自主研发的0BB技术、钢网印刷、EPT边缘钝化、Poly Tech四大工艺。
未来TOPCon进一步提效需要导入更多工艺和设备,单GW设备投资额、工艺复杂度均有所增加,但是由于正面存在栅线遮挡,效率预 计始终与TBC存在差距。
图: 晶科能源TOPCon电池技术路线
表: TOPCon效率进一步提升需在电池、组件端叠加新工艺
资料来源:上海市太阳能学会、晶科能源JinkoSolar公众号、天合光能公众号、晶澳科技JA Solar公众号、通威集团公众号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公众号、 天风证券研究所
BC温度系数更低、衰减更低,发电量较TOPCon有优势
BC组件线性衰减更低、温度系数更低、弱光相应更优、抗阴影遮挡,发电能力较TOPCon有优势。
➢ BC组件拥有更低的功率衰减。BC组件首年/线性衰减为1%/0.35%,TOPCon组件首年/线性衰减为1%/0.4%。30年生命周期内BC组件比 TOPCon组件的发电量提升比例可达0.78%。
➢ BC组件产品的温度系数表现出色,达到-0.26%/℃。相比之下,TOPCon组件的温度系数为-0.29/℃。当组件运行温度达到80℃时,BC 组件比TOPCon组件的功率输出高1.7%以上。这意味着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地区,BC组件能保持更高效的能量转换。
➢ BC技术弱光响应能力更强,在晨昏时段、阴雨天气下仍能够有效工作。
➢ 相比传统组件,采用新技术的BC光伏组件在阴影遮挡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功率输出,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背接触结构和优化的电池设计, 使得组件在部分区域被遮挡时,未被遮挡的区域仍能高效工作,类似每片电池都具备“旁路二极管”的功能,从而降低了阴影遮挡对 整体发电量的影响。综合弱光响应、抗阴影遮挡优势,电站在高峰时段多发电3%~5%,在分时电价机制下可显著提升单瓦收益。
资料来源:爱旭股份、晶科能源JinkoSolar公众号等、天风证券研究所
BC组件相较当前TOPCon理论溢价在0.05~0.06元/W
当前同版型(2382*1134)BC组件较TOPCon组件功率高30W左右,单位面积的发电量更高,可有效摊薄光伏电站的运输、安装、线 缆、支架、土地等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,构成高功率BC组件溢价的基础。
➢ 2382*1134版型TOPCon、BC组件主流出货功率分别为625W、655W。2384*1303版型HJT组件量产主流功率可超730W,折算到 2382*1134版型功率约635W。
➢ 假设TOPCon、HJT、BC组件双面率分别80%、90%、70%。地面反射率为10%。
➢ 参考CPIA公布的初始投资成本构成,地面电站、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(扣除组件、逆变器、一二次设备等功率相 关成本)分别为1.53元/W、1.33元/W。
据此测算BC组件较当前TOPCon组件理论溢价,在地面电站、工商业分布式场景分别可达0.05元/W、0.06元/W。
资料来源: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(2024-2025年)、InfoLink Consulting官网、晶科能源公告、爱旭股份公众号、东方日升公告等,天风证券研究所
海外高BOS成本地区,BC组件溢价更为明显
海外市场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更高,高功率带来的成本摊薄更明显,可以支撑BC组件更高溢价。以美国为例,户用、工商业、地面 电站(固定支架)、地面电站(跟踪支架)市场理论溢价分别为11.1、4.3、1.9、2.4¢/W。BC组件在海外户用市场理论溢价在 2.2~5.5¢/W,海外地面电站市场理论溢价在0.7~2.0¢/W。
资料来源:IEA、SEIA、IRENA、爱旭股份公众号等,天风证券研究所